每個人每一天體內都有幾百顆、幾千顆的細胞正在癌化,因此成年人體內有數百萬甚至上億顆癌細胞是正常現象(因為人體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,產生新細胞的同時也會產生癌細胞),但人體自有一套免疫或特定的基因修復機制,可以辨識異常的細胞進而將其清除掉。當「一個人得了癌症,就代表免疫機制可能有某個地方出了問題」,因此癌症細胞療法的原理是將免疫細胞拿到體外來重新擴大、訓練,再輸回人體內和癌細胞作戰。
體外訓練並沒有修改細胞本身,而是加上細胞激素讓免疫細胞的殺傷力變強,台中榮民總醫院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李冠德說,「細胞激素就像新的裝備、更豐富的營養,讓細胞吃飽喝足、獲得力量再回去作戰。」
2018年,台灣以《特管辦法》規範6種自體細胞治療,其中也包括癌症自體細胞治療,並以自然殺手細胞(NK)、樹突細胞(DC)、細胞激素活化殺手細胞(Cytokine-induced Killer Cell, CIK),以及DC-CIK合併治療為主。
🔬 每次細胞分裂產生的自然突變數量
在正常情況下,每一次人體細胞分裂(DNA複製)時,儘管細胞具有高效率的DNA校正與修復機制,仍會產生約:
✅ 每次細胞分裂約產生 1~3 個點突變(point mutations)
這是指每次 DNA 複製後,平均約有 1~3 個鹼基對發生不可逆的變異,這個數字來自於以下幾個來源的整合估算:
• DNA複製的錯誤率:DNA聚合酶本身的錯誤率約為每10⁷至10⁸個鹼基對中會出現1個錯誤(未經校正)。
• 經修復後的實際突變率:經過錯誤校正與修復酶後,最終保留下來的突變約為每10⁹個鹼基中1個(人類基因組約30億個鹼基對)。
⸻
🧬 換算層級
• 人體細胞約含 30 億個鹼基對(3 x 10⁹ bp)
• 即使錯誤率只有 10⁻⁹,仍可能在一次複製中留下約 1~3 個「永久」突變
⸻
📈 累積風險的意涵
• 一個成年人每天約產生數十億個新細胞
• 即使每個細胞僅有 1 個突變,每日整體突變量也是極龐大
• 若突變落在致癌基因(oncogene)或抑癌基因(tumor suppressor)上,則可能引發疾病
⸻
🧪 幹細胞與癌症的風險考量
根據 2017 年 Tomasetti 和 Vogelstein 的《Science》研究顯示:
超過 66% 的癌症突變 來自於 隨機 DNA 複製錯誤(即「壞運氣」),與環境或遺傳無關。
這一觀點進一步說明:
• 突變是複製的必然代價
• 幹細胞越活躍,分裂越頻繁,累積突變風險越高
⸻
結語(企業/應用觀點)
從幹細胞治療、iPSC重編程、安全性評估到長壽研究,理解這個「每次細胞複製 ≈ 1~3 突變」的事實,是:
• 風險控制的基礎
• 品質保證的關鍵
• 生物資產估值與應用開發的核心變數之一